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中,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,更是承载着乡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。打造“出片小村、精神自留地、有趣系村落、主客共享社区”已成为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需要从乡村景观优化、文化传承与创新、产业发展以及社区治理等多个维度入手,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措施,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一、打造“出片小村”:让乡村成为风景线
(一)优化乡村景观
1. 整体规划与设计
专业团队介入
邀请专业的城乡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,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调研,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条件、历史文化背景和村民的生活需求,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方案。例如,在山区村庄,规划师可以利用山势设计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,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乡村景观;在靠近水域的村庄,围绕水域进行景观设计,建设亲水平台、滨水步道等设施,让村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水的灵动。
在浙江安吉的鲁家村,规划团队利用村庄的山地和水域资源,设计了“公司 + 村 + 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将村庄划分为多个功能区,包括现代农业园区、休闲度假区、文化体验区等,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
建筑风格统一
在建筑改造和新建过程中,注重风格的统一与协调。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,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、闽南建筑的燕尾脊等,并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。对于一些破旧的传统建筑,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,保留其历史韵味。同时,对村庄内的电线、水管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,避免杂乱无章,影响整体美观。
在安徽宏村,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,对村内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,保留了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。同时,对村庄内的电线、水管等进行了地下化处理,使村庄的整体景观更加整洁美观。
公共空间设计
广场建设:建设多功能的乡村广场,既可以作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,也可以举办各类活动。广场的地面可以采用当地特色的石材进行铺设,周围种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和花卉。在广场的中心位置可以设置一些雕塑,体现村庄的文化特色。例如,以村庄的传说故事或者传统手工艺为主题进行雕塑创作,让广场成为村庄的文化展示窗口。
公园与绿地:合理规划村庄内的公园和绿地,增加植被覆盖率。可以种植一些本地的乔木、灌木和草本植物,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。在公园内设置步行道、休息亭等设施,方便村民和游客散步、休息。同时,利用绿地空间打造一些小型的景观,如喷泉、假山等,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观赏性。
在江苏无锡的拈花湾小镇,设计师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,打造了一个集禅意文化、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。园内不仅有大片的绿地和花卉,还设置了多个禅意雕塑和景观小品,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,感受禅意文化的魅力。
2. 挖掘特色资源
自然景观方面
山水资源利用:如果村庄有山有水,可以开发成自然风景区。例如,对于有溪流的村庄,可以修建木栈道,沿着溪流蜿蜒而上,让游客欣赏溪水潺潺的美景。在溪流的源头或者交汇处,可以设置观景台,供游客远眺山水风光。对于有山的村庄,可以开发登山步道,沿途设置休息点和观景亭,让游客在登山过程中感受山林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美景。
在福建武夷山的桐木村,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开发了桐木关自然风景区。景区内修建了多条登山步道,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亭和休息点,让游客可以欣赏到武夷山的自然美景。
田园风光打造:利用村庄的农田资源,打造四季田园风光。在春季,种植油菜花、桃花等花卉,形成一片花海;夏季种植向日葵、荷花等,让游客感受夏日的生机;秋季种植稻谷、玉米等农作物,营造丰收的景象;冬季则可以利用农田种植一些耐寒的蔬菜,或者进行冬日田园景观设计,如雪景下的农田。同时,可以设置一些田园观光小火车、观光马车等设施,让游客深入田园,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。
在江西婺源的江岭村,每年春季,油菜花盛开时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。当地政府和村民在油菜花田中设置了多条观光步道和观景台,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油菜花的美景。
民俗文化方面
民俗文化展示:在村庄内建设民俗文化馆,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。通过实物展示、图片介绍、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,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。在文化馆内还可以设置一些互动体验区,如让游客体验传统婚礼中的拜堂仪式、学习制作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等,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。
在陕西袁家村,当地政府建设了民俗文化馆,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,包括传统婚礼、民间艺术等。文化馆内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,让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剪纸、刺绣等手工艺品。
传统技艺传承:对于村庄内的传统技艺,如木雕、剪纸、刺绣等,可以设立专门的工作坊。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制作展示,并且开设培训班,让游客和村民都可以学习这些传统技艺。例如,在木雕工作坊,游客可以在艺人的指导下,亲手制作一件简单的木雕作品,作为纪念。
在浙江东阳的木雕小镇,当地政府设立了多个木雕工作坊,邀请当地的木雕艺人进行现场制作展示。同时,开设了木雕培训班,让游客和村民可以学习木雕技艺。
3. 加强环境整治
垃圾处理与分类
Copyright © 2018 景观网 .All Rights Reserved
www.中国景观网.net 备案号: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: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